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

透視中國: 北京抗戰閱兵與歷史回顧

Image copyrightGettyImage caption評論員認為,大閱兵旨在顯示中國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影響力的上升

9月3日將在北京舉行的抗戰勝利70週年閱兵是習近平上台後展示國家實力和慶祝中國國際影響力的盛事,但圍繞閱兵的抗戰和二戰歷史一直爭議不斷。

台灣國民黨前主席連戰在參加中國抗戰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活動前夕同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會面時說,蔣介石領導了「正面戰場」的抗戰,毛澤東領導了「敵後戰場」的抗戰。對此台灣總統府發言人回應說,對日抗戰不論正面或敵後戰場,都是由國民政府領導,是「絕對不容否認的史實」。

這個「史實」是指根據1937年的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協議,在陝北的中共武裝被國民黨政府改變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八路軍」)。而促成國共合作的是1936年底發生的西安事變。當時在西北剿共的東北軍將兩張學良發動「兵諫」,扣押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迫使國民黨政府放棄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剿共策略,同中共形成了抗日統一戰線。Image copyrightxinhuaImage caption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設立中國戰區,國民政府得到美國的軍援

由南京國民政府提供軍費的八路軍接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指揮。在此意義上可以說,八路軍在國民政府領導下開闢敵後戰場。但沒有中共同張學良的默契,就沒有西安事變發生。蔣介石被扣押後,斯大林指示中共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因為蘇聯擔心沒有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會加入日德同盟,會加大蘇聯在遠東面臨的軍事壓力。

抗戰期間的國共合作一直面和心不和,八路軍始終是中共領導的獨立武裝,而中共一直在執行斯大林的指示。根據最新披露的俄羅斯檔案顯示,從中共建黨伊始至斯大林去世,中共一直忠實地執行斯大林的指示(潘佐夫:《毛澤東:真實的故事》)。

1941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建議成立中國戰區。雖然蔣介石擔任中國戰區的最高統帥,但中國戰區始終從屬於美英對軸心國作戰的大戰略。在戰爭期間和戰後,為了換取美國的軍事援助和政治支持,國民政府同美國簽定了一系列出讓國家主權的經濟和軍事條約。

從這個意義上說,爭論正面戰場或敵後戰場,國民黨或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起了決定性作用,就好比爭論是蘇聯紅軍還是英美盟軍贏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一樣。面對德意日軸心軍事同盟,盟國同蘇聯合作同樣是跨越意識形態鴻溝的權益之計。

蘇聯和後來的俄羅斯一直將蘇德戰爭稱為「衛國戰爭」,強調本土自衛的正義性,別於佔領殖民地和爭奪生存空間的「帝國主義戰爭」。前蘇聯教科書更指責盟國在戰爭初期企圖「禍水東引」,誘使希特勒進攻蘇聯。Image copyrightxinhuaImage caption蘇聯和蒙古軍隊進入東北地區擊潰了日軍關東軍

戰爭一結束,丘吉爾在美國發表演說拉開冷戰序幕。丘吉爾在演說中把蘇聯戰後對中歐和東歐國家的控制比作一道「鐵幕」。此前一年在德國戰敗前,納粹德國宣戰部長戈培爾也用「鐵幕」形容蘇聯控制的前景,「在蘇聯控制的大片領土上,一副鐵幕即將降下,鐵幕後面所有的國家都會被屠殺。」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年後,不同國家都從自己的角度紀念戰爭犧牲和戰爭勝利,中國亦不例外。習近平會見連戰時強調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抗戰,並無涉及國共誰在抗戰中起主導作用的爭議話題,同不久前台灣總統馬英九強調國民黨的抗戰主導作用形成對比。

前不久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了二戰大片《開羅宣言》,電影海報出現了毛澤東的形像引起了爭論。有人質疑影片篡改歷史,誇大了毛澤東的作用。還有評論說,北京閱兵受到西方國家集體冷遇。不過屆時還會有十多國軍隊組成的方隊參加北京閱兵,其中有俄羅斯和蒙古軍隊。二戰後期是蘇俄和蒙古軍隊進入東北擊潰了侵華日軍的主力。

但對中國當局來說,這次抗戰紀念的現實意義重於對歷史的回顧。許多中國評論員認為,大閱兵旨在顯示中國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影響力的上升。有學者甚至把「大閱兵」說成「是中國作為一個世界領導型國家的成年禮」。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