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日 星期六

挑戰新聞軍事精華版--氣象武器的運用實例

軍事和氣象歷來有著緊密的聯繫,從諸葛亮借東風火燒曹營開始,人類歷史上利用氣象條件­在戰爭中打擊敵人保護自己的例子層出不窮。戰爭與氣象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從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到本世紀初的伊拉克戰爭,氣象與戰爭如影隨形。可以說,無論作戰樣式如何­變化,武器裝備如何發展,戰爭都要受到氣象的影響。氣象條件是把雙刃劍,對作戰雙方來­說都是公平的,關鍵看誰能駕御它而不受其影響,如果能合理利用氣象條件,氣象將成為戰­鬥力的「倍增器」。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氣象武器已經開始使用。1943年,美軍為了掩護軍隊過河,就­曾在義大利的一條河邊製造了一條濃霧帶,德國為了防止盟軍轟炸,曾噴洒大量人工造霧劑­覆蓋保護區。



海灣戰爭中,海灣地區特殊的氣候條件是多國部隊戰略決策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在選擇對­伊作戰的時機時,美軍氣象部門向國防部提供海灣地區的氣候報告時指出:對伊作戰的時機­應選擇在12月至次年3月,儘管這一時期陰雨和霧日多,但比起4—10月份的高溫、風­沙天氣,這種影響要小得多。

早在20世紀50年代艾森豪威爾總統執政美國期間,美國軍方就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氣象控制比原子彈還重要」的觀點。美政府還在佛羅里達州坦帕灣空軍基地建立了「­麥金萊氣候實驗室」,用以開發氣象武器。20世紀60年代開始,「麥金萊氣候實驗室」­開發的氣象武器開始陸續用於實戰。越戰期間,美軍出動飛機26000架次,在越南作戰­區域上空施放降雨催化彈474萬多枚,其製造的大量暴雨和洪水使越軍補給線「胡志明小­道」變得泥濘不堪,嚴重影響了越軍的作戰行動。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又曾改變颱風風向,將其引向宏都拉斯,造成中美洲傷亡萬人。
美國國防部於1970年對古巴「上游地區」的雲層進行過播撒碘化銀作業,造成了古巴「­上游地區」嚴重反常的乾旱天氣。

來源:民視挑戰新聞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