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1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2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slide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19年1月28日 星期一

俄專家解讀印度成功試射"烈火-5"對中國的影響

俄專家解讀印度成功試射烈火-5對中國的影響


印度成功試射"烈火-5"彈道導彈,不僅引發中國媒體關注,在整個地區也引起一定反響。新導彈射程為5000至6000公里,部署在印度南部基地,射程幾乎覆蓋中國全境。俄羅斯軍事專家瓦西里·卡申為衛星通訊社撰寫的評論文章中指出,一些報道稱,"烈火-5"射程可達8000公里,但未獲證實。"烈火-5"的出現對中國意味著甚麼?卡申對此進行瞭解讀。
從射程來看,"烈火-5"介於洲際彈道導彈和中程彈道導彈之間(美國和俄羅斯認為,洲際導彈射程至少為5500公里)。

"烈火-5"為機動發射,採用固體燃料,與第一次發射相比,大大提高了印度核力量的穩定性。據一些中國媒體報道,部署這些導彈是"破壞穩定"之舉。

但各界可能誇大了"烈火-5"對中國的威脅,即便印度部署"烈火-5"後,也只能對中國進行最小程度的核遏制。

印度能夠阻止潛在敵人實施核打擊和核敲詐(中國自己未必會採取這種措施),但無法指望核武器來應對來自中國的非核威脅或鞏固自己在地區衝突中的地位。

中國在戰略武器方面的優勢仍是壓倒性的。與印度相比,中國彈道導彈在多樣性和先進性上遙遙領先,而且研發和製造核彈的經驗要豐富得多。

中國擁有大量高精度非核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可使敵人無力反抗。此外,中國已擁有導彈預警系統,而且在建立反導防禦系統方面取得的進展要遠大於印度。

中國和巴基斯坦只是印度發展核武器的部分因素。印度明確表示,將擁有核武器、洲際彈道導彈和核潛艇視為大國地位的必要標誌。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不久的將來還會成為世界第二大或第三大經濟體。印度人認為,印度將來會獲得大國地位。

有數據表明,印度在研制射程超過"烈火-5"的彈道導彈,射程達1萬多公里。這些導彈對遏制中國和巴基斯坦毫無用處。

鑒於印度核力量目前的發展狀況,亞洲國家之間亟需建立戰略武器方面的對話。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地區國家陷入毀滅性的軍備競賽,才能保障安全。開展這種對話可借鑒俄美積累的豐富經驗。或許,俄羅斯可以在建立對話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資料來源:俄羅斯新聞網

2019年1月26日 星期六

俄「卡莫夫」設計局開始製造新型的無人直升機

俄「卡莫夫」設計局開始製造新型的無人直升機

 俄羅斯直升機公司下屬的「卡莫夫」設計局正在研究開發「可選性控制」直升機的方案。

相應的科研工作合同於2018年12月29日簽署,而且工作應該在自簽署之日起的10個月內完成。卡莫夫設計局是該項研究工作的訂購人,與此同時,在公開材料上並未說明這項工作具體由誰來完成。
在文件中指出,為了按所需自動化水平的要求製造直升機,必須研究所有類型直升機機組人員的工作情況,無論軍用、民用還是包括內務部及緊急情況部航空隊在內的國家機關直升機,無一例外。
資料來源:俄羅斯新聞網

美媒:俄「獵人」無人機將給美軍製造難題

俄「獵人」無人機

 據美國「商業內幕」網站(Business Insider)報道,新型重型攻擊無人機「獵人」或給美軍製造很大麻煩。

該網指出,從網上發佈的照片可以看出,新型無人機採用“飛翼”設計,類似美國隱身性能最佳的B-2“幽靈”轟炸機(B-2 Spirit)。
具有超音速和良好機動性的戰機需要垂直尾翼,正如“商業內幕”網站指出的那樣,這表明在建造“獵人”無人機時也許重點關注的正是空戰能力和隱蔽性,而不惜犧牲機動性。
例如,美國無人機只針對地面目標,因為由于飛行速度不高,它們很容易淪為敵方戰機的目標,而俄羅斯國防工業曾表示,“獵人”將成為第六代戰機的原型,說明它有能力進行空戰。
網站指出,這樣一來,在配合使用蘇-57戰機的同時,俄羅斯或許會給美國飛行員製造不小的難題。
資料來源:俄羅斯聞網

2019年1月24日 星期四

俄副外長:美國要求銷毀9M729 導彈這絕對不可接受

俄副外長:美國要求銷毀9M729 導彈這絕對不可接受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月23日電 俄羅斯副外長謝爾蓋·里亞布科夫表示,美國懷疑9M729導彈違反《中導條約》,要求對其進行全部銷毀,對俄羅斯來說這是絕對不可接受的。

他稱,1月15日俄美就中導條約舉行的會談中,美國代表要求俄羅斯做出讓步,“可核查地銷毀所有9M729導彈、其發射裝置器和輔助設備。”

里亞布科夫在武官吹風會上表示:“顯然,這種方式對達成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案完全無益,對我們來說,從實質到內容絕對不能接受。華盛頓很清楚這一點。”
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前表示美國打算退出《中導條約》,指責俄羅斯違反該條約,並稱美國需要發展該條約所限制的武器。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指出,《中導條約》破裂將迫使俄羅斯為保障自身安全採取措施。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2018年12月4日表示,如果俄羅斯不恢復遵守《中導條約》,美國將在60天後暫停履行條約義務。美國助理國務卿湯普森2019年1月17日稱,要想保留《中導條約》,俄羅斯必須銷毀9М729型陸基巡航導彈。然而俄羅斯安全會議秘書帕特魯捨夫此前已指出,9М729型導彈的射程不超過476公里,並不違反該條約。
《中導條約》全稱《美蘇消除兩國中程導彈和中短程導彈條約》,1987年12月8日由美國總統里根和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華盛頓簽署。條約禁止雙方試驗、生產和部署射程500至5500公里的陸基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但對海基和空基的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並沒有做出限制。俄美兩國近年來多次相互指責對方違反條約。
資料來源:俄羅斯聞網

 

俄外交部:美國沒有就從敘利亞撤軍採取任何具體措施

美国驻叙利亚军队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月23日電 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表示,美國目前仍沒有就從敘利亞撤軍採取具體措施。

扎哈羅娃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至於美國人有意從敘利亞撤軍的問題,儘管美國總統已在相關聲明中明確表示,但是目前就我們所知,並沒有就落實該決定採取具體措施。"
扎哈羅娃還表示,敘利亞伊德利卜的局勢非常令人擔憂,情況正在迅速惡化,該地區幾乎被"征服陣線"武裝分子完全控制。
敘利亞武裝衝突自2011年3月起持續至今。自2014年以來美國及其盟國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對"伊斯蘭國"開展行動,但在敘利亞其行動未獲得敘政府同意。美國去年年底表示將從敘利亞撤軍。

資料來源:俄羅斯新聞網  

韓國稱日本軍機抵近韓艦飛行系「挑釁」

韓國軍艦

韓國聯合參謀本部代表稱,首爾認為日本軍機在濟州島以南低空抵近韓國軍艦屬於「挑釁」行為。


據韓聯社報道,週三日本空軍巡邏機在濟州島以南離於島(蘇岩礁)附近抵近韓國軍艦飛行,飛行高度僅60至70米,距離韓艦約540米。
該社援引聯合參謀本部代表的話報道稱:“新一次低空抵近夥伴國船艦是明顯的挑釁行為,我們不能不懷疑日本的意圖,並予以強烈譴責。”他表示,日本軍機的這種威脅抵近還發生在2018年12月20日、1月18日和22日。
他同時還威脅稱,若再次發生類似事件,韓軍將予以“強硬回應”。
日本此前稱,12月20日韓國海軍軍艦用火控雷達鎖定日本自衛隊一架巡邏機,對此表示抗議。幾天後韓國回應稱,其軍艦未用火控雷達照射日方飛機,要求東京方面公開道歉。日韓兩國曾在各級別會晤中多次嘗試解決相關分歧,均未能如願,如今又雪上加霜。

資料來源:俄羅斯新聞網

中國登月計劃:嫦娥四號攜帶的首批種子發芽

Photo provided by Chongqing University showing cotton seeds sprouting in an experiment on China's Chang'e-4 moon lander, 15 January 2019圖片版權AFP
Image caption如圖片左側顯示,「嫦娥四號」攜帶至月球的棉花種子已經發芽。
中國國家航天局日前表示,「嫦娥四號」攜帶至月球的一批種子已經發芽。這是月球上首次有生物體生長,被視作人類邁向長期太空試驗的重要一步。
「嫦娥四號」是首次造訪月球背面的人類探測器,其於1月3日著陸,攜帶了一系列用來分析該區域地質特徵的探測儀器。
此前人類也曾在國際空間站內培養植物,但在月球上尚屬首次。
具備在月球上種植植物的能力對於前往火星等長期太空任務至關重要。一次火星之旅可能需要花費兩年半的時間,如果可以種植植物,宇航員便可能在太空收獲自己的食物,減少返回地球重新補給的需求。
rover
Image caption月球表面圖像
此次「嫦娥四號」搭載了棉花種子、土豆種子、酵母及果蠅卵等生物。植物被放置在探測器內一個密封罐內,這些作物將嘗試自行形成一個迷你生物圈,生物圈內將是一個人為且自給自足的環境。

月球會因此被污染嗎?

保羅·林孔(Paul Rincon),BBC新聞網科技編輯
「嫦娥四號」著陸器上的月球迷你生物圈試驗旨在測試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也就是活著的生物體生產能量的過程。整個試驗在一個高18厘米、重3千克的罐中進行,28所中國大學參與設計。
罐中有空氣、水及營養物質幫助生物體生長。但中國科學家表示,試驗的一大挑戰是保持適宜生長的溫度,月球溫度可能在攝氏零下173度至100度甚至更高溫度範圍內波動。
科學家們還必須對濕度和營養成分加以控制。一些人提出,這個試驗是否可能「污染」月球,但科學家普遍對此不太擔心。同時值得強調的是,阿波羅號宇航員已經在月球上留下了近100袋人類垃圾。

包括新華社在內的中國官方媒體周二報道稱,其中棉花種子已經開始發芽。
《人民日報》在推特上公布了發芽照片,表示這是「人類首次在月球上完成生物試驗」。
中國「嫦娥四號」著陸成功 首度披露月球背面圖片
澳大利亞天文台天文學家弗萊德·沃森(Fred Watson)向BBC表示,這一進步是「好消息」。
「這表明未來在受控環境中,宇航員嘗試在月球上自行種植作物將不會是特別難以解決的問題。」
「我認為許多人有興趣將月球作為前往火星等目的地的中轉站,因為月球離地球相對更近,」沃森稱。
「嫦娥四號」試驗總設計師謝更新對《南華早報》表示,該團隊已經將未來在太空的生存情況納入考慮範圍。
「了解這些植物在低重力環境下的生長可以使我們為未來建立太空基地奠定基礎,」他說。
Chang'e-4 lander圖片版權
Image caption「嫦娥四號」在月球著陸後,種子開始發芽。
謝更新還稱,棉花最終可以被用於製衣,而土豆可以為宇航員提供食物來源,油菜籽可以用來制油。
新華社表示在此次由地球前往月球的20天旅途中,這些種子在「生物技術」作用下處於休眠狀態,直到地面控制中心向探測器發送澆水指令後才開始生長。
新華社稱,「嫦娥四號」探測器已拍攝約170張照片並傳回地球。
上周五,中國探月工程(CLEP)公布「嫦娥四號」拍攝的多張照片,其中包括著陸月球的全景圖像以及一段著陸視頻。
資料來源:BBC中文網

中國武力解決地區衝突增信心 美國研判中國軍力表隱憂



中國日益加速的軍隊現代化不但在迅速縮小與美國的軍事實力差距,而且解放軍在某些領域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凖甚至超過對手。

這是上周發表的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2019年《中國軍事力量》報告得出的結論。

五角大樓對中國軍力的最新研判是,中國的部分武器系統研發在過去幾年裏取得了飛躍性進展,不但能與美國平起平坐,甚至某些領域更勝一籌。

中國軍改顯露的雄心及西方的軍工科技優勢
再談修昔底德陷阱:中美較量 必有一戰?

 
國慶祝第一艘國產航母下水。

五角大樓中國軍力研判要點:
中國持續20年不斷增長的國防預算、海陸空全面發展及隊對信息作戰等非傳統作戰手段的關注,以及對指揮控制結構的改革,使得中國軍力迅速提升。
中國的中程精確打擊武器,如巡航導彈,正在獲得幾乎與美國及西方盟國同類系統的同等水平。
中國著力發展高超音速武器(hypersonic weapons),使得能數倍於音速飛行的中程導彈可以躲避導彈防禦系統。
中國新一代中程和遠程新型轟炸機的研發可能在2025年達到實戰部署要求。
中國的部分武器系統已經接近世界上最先進水平。「某些領域甚至世界領先」。
中國的許多軍事研發項目都在地下隱蔽環境中進行,能躲過衛星偵察,保密良好。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加速現代化可能會提升軍方對自身戰鬥力的信心,最終可能使得中國領導層更願意冒險發動區域戰爭。

五角大樓2019年《中國軍事力量》報告認定,中國人民解放軍之所以能在極短的時間裏實現技術現代化甚至趕超世界一流水平,一個關鍵的助力是中國可以「使用一切手段獲得技術」。

報告稱,中國的國內法律使外國合作伙伴被迫以洩露技術秘密來換取進入中國巨大的市場。
衛星圖片顯示中國在南海渚碧礁上建立了空軍基地

「強加中國意志」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陸空三軍全面提升的作戰能力,已經部分掌握的一流軍事技術和武器系統,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五角大樓2019年《中國軍事力量》的核心研判是:中國的軍事現代化著眼點不在介入一場大規模的全球性戰爭,而是為了應對地區行動可能面臨的挑戰。

最令五角大樓擔憂的似乎並不是中國軍隊的某些硬件系統能與美國平起平坐甚至更勝一籌,而是每個系統提升的背後,是中國軍隊將領們的自信心的同步提升。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五角大樓高級情報官員在報告發表後對法新社說:「最大的擔憂是,隨著許多技術的成熟,隨著他們對軍隊的重組開始實施,隨著他們越來越精通這些能力,中國將達到這樣一個臨界點,即他們在內部決策時會作出決定,使用武力解決地區衝突是更可能的辦法。」

五角大樓的報告的結論是,中國在空中,海上和太空及網絡站能力的大幅提升,「使中國可以在地區強加其意志」。
美國國防部報告說,航程擴大的轟6K轟炸機能夠攜帶6枚對地攻擊巡航導彈,使解放軍的遠程精確打擊能力覆蓋了關島,而且他們可能針對美國和盟友的目標進行攻擊訓練。
「威脅美國」

俄方向外國武官首次展示美國認為違反中導條約的導彈

俄方向外國武官首次展示美國認為違反中導條約的導彈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月23日電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現場報道稱,俄羅斯國防部23日首次向外國武官展示了現代化升級版的9M729導彈,它被美國指責違反《中導條約》。
9M729導彈是9M728導彈的現代化升級版,用於“伊斯坎德爾-M”戰略行動導彈系統。它提升了彈頭力量並獲得了新的空中控制裝置,保障更高的擊中目標的精確度。國防部此前表示,彈頭數量改變和採用附加設備使導彈變長了53釐米。與此同時,軍方表示,導彈飛行最大距離減少了10公里,目前為480公里,其中不違反中導條約的規定。
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前表示美國打算退出《中導條約》,指責俄羅斯違反該條約,並稱美國需要發展該條約所限制的武器。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指出,《中導條約》破裂將迫使俄羅斯為保障自身安全採取措施。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2018年12月4日表示,如果俄羅斯不恢復遵守《中導條約》,美國將在60天後暫停履行條約義務。美國助理國務卿湯普森2019年1月17日稱,要想保留《中導條約》,俄羅斯必須銷毀9М729型陸基巡航導彈。然而俄羅斯安全會議秘書帕特魯捨夫此前已指出,9М729型導彈的射程不超過476公里,並不違反該條約。
《中導條約》全稱《美蘇消除兩國中程導彈和中短程導彈條約》,1987年12月8日由美國總統里根和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在華盛頓簽署。條約禁止雙方試驗、生產和部署射程500至5500公里的陸基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但對海基和空基的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並沒有做出限制。俄美兩國近年來多次相互指責對方違反條約。
資料來源:俄羅斯新聞網
 

2018年2月23日 星期五

新加坡國防部向發現網絡安全系統漏洞的黑客支付巨款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2月21日電 新加坡國防部向黑客支付了14.75萬美元,後者發現了該國網絡安全系統的漏洞。

報刊《Strais Times》消息稱,黑客獲提議參與國防部特別計劃,該計劃旨在鞏固國家網絡安全。黑客成功發現35處不足,但沒有1處重大風險。

共有264名來自俄羅斯、印度、瑞典、埃及、巴基斯坦和新加坡的專家參與該項目,但只有17人成功發現缺陷。


資料來源: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SpaceX成功發射攜帶西班牙衛星的「獵鷹9號」火箭

「獵鷹重型」運載火箭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華盛頓2月22日電 攜帶西班牙地球觀測衛星Paz的「獵鷹9號」運載火箭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發射升空,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轉播了此次發射。

火箭於北京時間2月22日22時17分從範登堡空軍基地發射。本次發射使用了發射後成功回收的運載火箭第一級。

今日發射的“獵鷹9號”火箭除了搭載兩顆小型通信衛星Microsat-2A和Microsat-2B,還把西班牙客戶Hisdesat公司的Paz衛星送入軌道。


資料來源: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美國務院:華盛頓就與俄軍工交易潛在後果警告伊拉克等國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華盛頓2月23日電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海瑟∙諾爾特評論伊拉克可能向俄羅斯購買S-400系統一事表示,華盛頓就與《以制裁反擊美國敵人法案》(CAATSA)相關的潛在後果向巴格達及其他國家提出警告。

此前俄羅斯聯邦委員會國防與安全委員會主席邦達列夫向衛星通訊社指出,敘利亞、伊拉克、蘇丹和埃及是S-400防空導彈系統的潛在買家。

諾爾特就有關伊拉克可能從俄購買S-400系統的題回答說,美國就《以制裁反擊美國敵人法案》和“可能的回應”告知了包括伊拉克在內的世界各國。

諾爾特補充稱:“我們明確告知了很多與我們合作過的國家。我不知道你們所說的這種交易是否已經達成。”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諾爾特早前在記者會上表示,據國務院評估,《以制裁反擊美國敵人法案》(CAATSA)已令俄國防工業綜合體損失約30億美元。

美國財政部1月30日凌晨公佈了《克里姆林宮報告》,該報告內的名單中幾乎包括了俄羅斯所有領導人和俄知名企業家,共計超過200人。該份名單是依照美國2017年夏季通過的《以制裁反擊美國敵人法案》(CAATSA)制定的。它並不意味著將對上述人員自動予以制裁,但美國有可能會對他們實施制裁。

俄外長拉夫羅夫稱,美國針對國防工業綜合體的制裁是不正當競爭。


資料來源: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美國領導的聯軍在伊拉克與敘利亞的行動已導致840多名平民喪生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2月22日電 美國領導的國際聯軍發表聲明稱,聯軍2014年8月開展國際反恐「堅定決心行動」以來,伊拉克和敘利亞境內已有至少841名平民在聯軍的空襲中喪生。

聲明指出,還有485則平民喪生的消息在覈實中。

美國領導的國際聯軍2014年8月起在敘利亞和伊拉克開展打擊“伊斯蘭國”的行動,其敘境內的行動未獲得敘當局的許可。

資料來源: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俄羅斯——散布假消息的高手

庫柏:對普京來說,相比起出動坦克和對外投資,通過社交媒體造謠,可以更便宜、更有效地對別國施加影響力。



對於歐洲人而言,如今的美國發揮着某種有用的功能:作為反面教材,告訴你哪些運行社會的方式是不可取的。美國已經表明它多麼容易陷入富豪統治,或讓國家分裂成兩個敵對的部落。現在,它提供了又一個警示:如何通過把問題黨派化而讓俄羅斯的干涉得手。從大多數共和黨人的表現看,問題好像不是俄羅斯插手了2016年選舉,而在於聯邦調查局(FBI)對這件事的處理。

如今俄羅斯對歐洲有很大的野心。在意大利3月4日的選舉中,如果你把親克里姆林宮的「五星運動」(Five Star Movement)和北方聯盟(Northern League)的預測選票加在一起,然後再加上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的密友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你會得到58%左右的得票率。可能為時已晚,但歐洲各國的官員正瘋狂建立防範措施來抵禦克里姆林宮的干預。

對俄羅斯造謠發出警告的人往往被指責為歇斯底里,因此我先作一些說明。沒錯,俄羅斯並不是影響美國大選的最大因素。沒錯,美國(就像英國一樣)國內自生的假新聞泛濫,使得俄羅斯假新聞在數量上相形見絀。沒錯,希拉里•克林頓(Hillary Clinton)是個不理想的候選人。沒錯,自由派人士需要理解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所代表的民眾憤怒。

儘管如此,鑒於特朗普憑藉三個州總共77744票的微弱優勢勝出,俄羅斯對民主黨電子郵件發起的黑客攻擊——被維基解密(WikiLeaks)的有用傻瓜和主流媒體新聞從業人員廣為宣傳——有可能起到了關鍵作用。即使這些攻擊沒有帶來任何差別,一個敵對大國干預選舉的任何行為都是嚴重問題。

在輸掉了圍繞俄羅斯入侵格魯吉亞的國際「信息戰」後,普京領導的克里姆林宮從2008年開始關注造謠。2014年,在其發動烏克蘭代理戰爭期間,俄羅斯擴大了造謠規模。2016年,俄羅斯開始更多地針對西方國家。一個曾經害怕社交媒體的政權如今成為操弄社交媒體的高手。俄羅斯發現,相比出動坦克或進行對外投資,造謠可以更便宜地施加影響力,可以說也更有效。

總的來說,克里姆林宮的目標是分裂歐盟(EU)和北約(Nato)。捷徑之一是支持英國退歐或「五星運動」等民粹主義運動。因此,每當歐洲發生恐怖襲擊後,親克里姆林宮的媒體、俄羅斯外交官和噴子就會散布陰謀論,稱這是所在國政府賊喊捉賊。他們偏愛的其他情節包括: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一手策划了難民湧入;北約密謀入侵俄羅斯;西方在俄羅斯參與戰爭和俄羅斯運動員使用興奮劑的問題上撒謊,並把自己的所有問題都賴在俄羅斯頭上。

取決於實際效果,俄羅斯人不斷因地制宜,變着花樣造謠。在北歐國家,克里姆林宮控制的「俄羅斯衛星網」(Sputnik)媒體遭遇慘敗,很快關閉,但社交媒體上的噴子成功地嚇住了北歐人,後者不習慣他們那種言語攻擊。格魯吉亞人被告知,歐盟想把他們變成同性戀或戀童癖。但目標也可能是個體:駐立陶宛的北約官兵及其配偶收到了來自俄羅斯的短信息,同俄羅斯支持的分離主義者作戰的烏克蘭軍人也是如此。

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已取代希拉里•克林頓,成為俄羅斯造謠的主要目標,尤其是在很容易引發對德國疑慮的中歐。匈牙利、波蘭和捷克都有數十家親克里姆林宮的媒體。許多波羅的海地區的居民從俄語媒體獲取信息,而德國200萬左右使用俄語的人士也面對克里姆林宮的宣傳洪流。在希臘,與克里姆林宮有關聯的寡頭們持有當地媒體的股份。

歐洲各地親克里姆林宮的公眾人物(俄羅斯保持着名單)可以放大俄羅斯發出的各類消息。例如,2014年法國國民陣線(Front National)從第一捷克俄羅斯銀行(First Czech-Russian Bank)——該行與克里姆林宮有關聯——借得940萬歐元,而當時俄羅斯正在吞併克里米亞。非政府組織EU Disinfolab的亞歷山大•阿拉菲利普(Alexandre Alaphilippe)表示,去年春天法國大選期間,散布某些謠言(如埃馬紐埃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是同性戀)的親國民陣線的Twitter帳號也極有可能在散播俄羅斯的造謠。另據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報告,「五星運動」掌控的網站和社交媒體帳戶網絡有很多消息取自「克里姆林宮控制的媒體」。

所有這些活動產生了重要的心理認同,即親克里姆林宮的觀點被更廣泛的公眾所接受,而實際並非如此。同時虛假新聞報導使人們對所有媒體都產生了不信任。這損害了眼下仍比美國健康的歐洲信息生態圈:多數西歐國家的大部分人仍信任公共廣播機構。(這就是為什麼克里姆林宮力求說服英國人相信BBC說謊。)

歐洲各國政府能做些什麼呢?布里斯託大學(Bristol University)心理學家斯蒂芬•萊萬多夫斯基(Stephan Lewandowsky)建議,要提醒人們對社交媒體或某些網站上的內容保持懷疑態度。海牙戰略研究中心(Hague Centre for Strategic Studies)的米歇爾•拉德馬克(Michel Rademaker)建議,利用大數據來追蹤哪些人群易受親克里姆林宮信息的影響,然後搶先接觸他們。他還敦促主流媒體不要重複克里姆林宮的敘事,甚至不去反駁它們。

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的東方戰略通信司令部工作組(East StratCom Task Force)有大概6名工作人員(其中三人是全職)負責反擊俄羅斯的造謠。這實在太少了。在聖彼得堡,與克里姆林宮有關聯的「互聯網研究機構」(Internet Research Agency)——一家由職業噴子不斷編造新聞的「噴子工場」——剛剛將其辦公空間擴大了兩倍,至1.2萬平方米。

資料來源:FIT中文網



如果以往什麼都沒做,那如今為何要採取行動?5年前,在桑迪•胡克小學(Sandy Hook),27名師生被槍殺。兩年前,在奧蘭多一家夜店,49人被槍殺。5個月前,在拉斯維加斯一個音樂節上,58人被槍殺。這些事件——當然,這還不是美國近年來發生的全部大規模槍擊事件——都沒有促使美國出台重要的全國槍支法案。

如果這些暴行未能激發變革,那很容易就會得出的結論是,上周佛羅里達州帕克蘭17名師生的死亡也不會促使新的法律出台。根據這一觀點,美國已集體決定,為了享有不受限制的持槍權,每年有超過30000人死於槍擊——這一數字比其他發達國家高出許多倍——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儘管我們很容易得出這個結論,但它並不正確。美國的確有槍支文化,但文化卻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在其他領域——如種族關係——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就發生了巨大的文化改變。有跡象表明,槍支文化也發生了變化:最近數十年,美國擁有槍支的家庭比例大幅下降。雖然全國的立法改變微乎其微,但布拉迪運動(Brady Campaign)及Moms Demand Action等槍支管制團體的資金狀況和組織情況都在改善。

帕克蘭槍擊案遇難者的同學們公開發聲,這在美國校園槍擊案的年輕倖存者中是頭一次,並且他們的發言很出色。槍支遊說團體的忠實朋友、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在呼籲禁用將半自動武器變為機槍的「撞火槍托」。政治上的考量也許正在改變。

禁止「撞火槍托」等漸進式舉措不會終結大規模槍擊事件。即使如今禁止一切槍支銷售,美國人持有槍支的絕對數量——人均超過一支——也意味着槍支瘟疫仍將肆虐。可悲的是,槍支暴力的問題不可能立即或通過任何單一的舉措得到解決。事實上,這一問題有着4個不同的組成部分:家庭暴力、城市暴力、自殺和大規模槍擊事件。這並不表示我們就該聽之任之。減少每種槍支暴力所造成的傷害需要不同的政策,從背景調查到更好地追蹤高危個體。每一步都只會起到微小的效果,但加在一起並不是白費力氣。

儘管如此,未來幾十年,目標應該是遠大的:大幅減少美國各類槍支的數量。迄今為止,剝奪了最多生命的槍支暴力就是自殺,這正說明了這一點。美國槍支致死人數的一半以上都是自殺所致,持有槍支和自殺之間的緊密聯繫已得到證實。自殺是一種衝動行為,手頭有稱手的工具就更可能導致這種行為的發生。是的,正如持槍權利倡導者指出的那樣,美國的自殺率與全球平均水平相當。但數據顯示,如果沒有槍支問題,美國這個樂觀國家的自殺率可能會低於平均水平。

用幾乎任何槍支都能實施自殺。當最有可能使用槍的那個人、也就是房子的主人擁有鑰匙時,把槍鎖起來沒什麼用。家庭槍殺也是如此。可以理解的是,帕克蘭等慘案最引人關注和令人憂心,但美國的持槍癮每天都在製造家破人亡的慘劇。要想減少各種形式的槍支致死事件,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槍支的數量。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很多年的時間。任何單一的改變都不會令其發生。但這無疑是可以做到的。


資料來源:FIT中文網

來見識一下機器人摩托車賽車手

Image copyrightSRI INTERNATIONAL

加州聖克拉門托(Sacramento)的雷山賽道(Thunderhill Raceway)是摩托車運動的歷史聖地。

這裏是美國耗時最長的摩托車比賽——雷山25小時拉力賽(25 Hours of Thunderhill)的舉辦地。而在去年9月,這裏舉辦了一次非常特殊的比賽:真人賽車手和機器人賽車手之間的比賽。

為什麼韓國成為機器人的研發溫牀?

機器人能否終結令人抓狂的客服電話?


在遠處,有一位摩托車手像其他職業車手一樣熟練地駕車過彎。但是距離靠近後,真實的一幕驚呆了觀眾們:這位車手不是人類,而是一台就好像剛剛從電子遊戲《光環》(Halo)的場景中走出來的藍色類人機器人。Image copyrightALAMYImage captionMotobot 2.0是一台能夠駕駛高速摩托車的自主機器人。

電子遊戲《光環》設置的場景是人類和稱作"聖約"(Covenant)的一群外星人之間爆發的星際戰爭。按照遊戲裏的情節,當這台名為Motobot的機器人停下來後,你會感覺它會自動下車來追殺你。當然,在現實中它還做不到這點。

Motobot 2.0是一台全自主摩托車駕駛機器人,它可以駕駛一輛雅馬哈YZF-R1M高速行駛。傳奇車手瓦倫迪諾·羅西(Valentino Rossi)駕駛的也是這款摩托車。人類操控員只需設定好Motobot的駕駛激烈度——從0到100%,其餘的事情全都由它自行完成,過程類似於比賽支持團隊與人類騎手討論比賽策略。摩托車看上去就是一台能夠在賽道上迅速超越你的經典現代流線型賽車。

西方文明可能以何種方式崩潰

走進中國女子電競選手的世界

工作時玩遊戲能提高效率嗎?


9月,Motobot 2.0的開發團隊在賽道上成功實現了時速200公里的階段性目標(比其前身Motobot 1.0的時速快了50公里)。然而不幸卻又幸運的是(看你角度如何),跑完一圈賽道所用時間仍然比假想敵——瓦倫迪諾·羅西要長30秒。

作為有史以來最為成功的摩托車賽車手之一,羅西共贏得九座世界摩托車大獎賽(Grand Prix World Championships)獎杯。他的最快賽道記錄是驚人的85秒。Motobot在10月第二次嘗試打破羅西的記錄,不過依舊失敗了。

"我們撞過好幾次車,其中有兩次非常嚴重,"雅馬哈汽車投資公司和實驗室硅谷公司CEO兼董事總經理西條浩司(Hiroshi Saijou)說,他同時擔任Motobot項目主管。"事故中沒人受傷,事故時,摩托車和機器人處於對人安全的受控狀態。在我們開發測試Motobot的過程中還發生了幾次低速事故。這些事故都屬於探索未知科技領域時必須付出的代價。"

日本摩托車製造商雅馬哈公司於2014年啟動了Motobot項目,並給它打上了"登月"項目的標籤。"登月"項目是指具有前瞻性、探索性和突破性,但卻在短期難以盈利的研發項目。


項目工程師的目標是在賽道速度上打敗知名車手瓦倫迪諾·羅西,但截至目前這個目標還未實現 。

雅馬哈的最初想法是開發一台"能自主駕駛摩托車的類人機器人",並與SRI國際研究所合作實現這一目標。始建於1946年的SRI全名為斯坦福研究所(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一直處在硅谷科技研發的最前沿。研究所曾經的開發成果包括蘋果語音助理Siri、計算機鼠標和能夠在自然災害後協助救災的Proxi等類人機器人。早在1966年,他們就製成了能夠感知周圍環境並做出推理的可移動機器人。

"為什麼要開發一台摩托車機器人?"西條浩司自問。"因為這難度很大,並且從未有人成功過。"

"要開發出時速200公里級別的自主摩托車機器人要求高精度與高速度的計算能力。每次計算必須在千分之一秒內完成,哪怕一個微小的錯誤也會被急劇放大,並且超出Motobot自我校正的能力範圍。"

"大多數人類車手都沒有在如此高速下駕車的經驗,因此我們認為這一目標足以證明,Motobot的能力超過人類。只要能打敗羅西,就能明確證明Motobot的能力能夠超越人類。"

如何應對世界末日,重建文明?

全人類只剩一男一女如何複育人口?


對機器人工程師、SRI國際研究所Motobot項目主管布萊恩·福斯特(Brian Foster)而言,項目的另一個目標在於"了解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偉大的賽車手。"

"具體而言,賽車手如何感知牽引力、實現摩托車功率輸出最優化、並在摩托車超出穩定極限後校正恢復,"他說。"使用一輛未經改裝的普通摩托車很重要,也能為人機大戰打造一個公平的基礎。"

這一規則意味著,設計師必須克服外形尺寸、控制機器人運動的促動器的型號、傳感器位置以及其他對於特製車輛而言不成問題的限制性因素。沒錯,設計師把Motobot固定在了摩托車上,但是它的手卻仍然需要抓牢並扭動油門開關。

另一方面,由於機器人不在開放公路上行駛,因此它無需像自主駕駛汽車那樣使用攝像頭或激光進行導航,而是使用GPS或IMU(慣性導航系統)導航,這兩種導航技術常常用來控制無人機和衛星。

然而,工程師們必須克服很多挑戰,才讓機器人能夠駕駛摩托車在賽道上高速安全地飛馳。

Motobot 2.0 的開發團隊曾經開發過其他類人機器人,例如行走機器人Durus。

"我們最初面對的挑戰就是平衡控制器,"福斯特說。"我們必須教育Motobot如何在車身嚴重傾斜——傾角從0到50度,時速五公里到200公里以上的情況下保持平衡,它必須能夠迅速而精確地調整側傾角。隨著最終的高性能版本接近完成,控制算法也必須不斷優化。"

"同樣,路線跟隨算法必須在高速直線道、緩彎道、急彎道、急加速和急減速等條件下正確運行。開發能夠適應如此複雜極端條件的控制器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我認為最大的挑戰在於:在不翻車的前提下尋找性能極限,"福斯特說。"為了改進算法,我們需要不斷測試性能極限,從而了解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如果我們超過極限,就必然會翻車,毀掉一切。如果我們過於保守,了解的就必然有限,也很難進步。這是一個不斷測試風險平衡的遊戲。"

如果發生核戰爭 我們能存活下來嗎?

原爆廣島如何扭轉形像成為和平象徵


為了降低風險,福斯特和他的團隊把Motobot帶進實驗室進行極端複雜的仿真試驗,模擬在賽道上剎車和換擋等操作。各個傳感器每秒可把數百條數據輸入模擬器。

"我們最終發現,任何模擬器也無法完美複製真實的賽道,因此我們仍然需要在賽道上進行大量測試,並且有效控制賽道風險,"福斯特說。

西條浩司認為,正是由於"學習成本"的存在,我們才從未看到過人工智能在賽道上擊敗人類賽車手的新聞。

"最大的問題在於學習成本,不僅包括財務成本,還包括時間和各類資源,"他說。"AlphaGo等棋類人工智能因為沒有翻車被毀的風險,所以能很快學會如何下棋,如何獲勝。我相信在它最終戰勝人類頂級圍棋手之前必然曾經經歷過數百萬次的失敗。"

"而Motobot的學習成本則更加高昂,修複破損的機器人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因此,我們每次測試都需要十分謹慎小心。"

Motobot可能需要裝備噴氣發動機才能戰勝羅西。

"我們反覆討論比賽極限在哪裏,"機器人專家、機器人設計事務所"墨菲設計(Morfey Design)"主任史蒂芬·墨菲(Stephen Morfey)說。他曾經擔任Motobot項目一期機械設計師,並曾為SRI國際研究所設計其他類人機器人,其中包括行走機器人Durus。"儘管不允許使用噴氣發動機,但機器人可以進行空氣動力力學優化。我們認定,由於Motobot的雙手仍然需要緊握車把,因此通過機械手段把它固定在摩托車上不算作弊。"


儘管Motobot被固定在摩托車上,但它仍然需要像人類車手那樣緊握並扭動油門手柄。

"項目開始時,控制Motobot就像是在玩電子遊戲,"他說。"你需要設定好速度,並告訴他你想去的方向。最後當我離開時,它已經成為自主機器人。"

他認為,如果從零開始設計一台雙輪自主機器人,打敗羅西就會更容易。"不,我們沒打敗過羅西。為什麼不這樣做呢?因為我們需要解決更難的問題,"他說。"有數百個不同變量需要考慮。理論上你能設計出一台使所有參數都最優化的機器人,但實際中難度會更大。"

Motobot未能打敗羅西,這無疑沒能讓工程團隊為之歡欣鼓舞,但同時也使他們獲得了重要的發現。

似乎Motobot的未來取決於它的兩條腿。Motobot和大多數類人機器人不同的是,它還不能行走。但是未來的版本將會自動走到摩托車旁並像人那樣上車。

致力於解決當前問題的自動化技術設想將隨著研究和實驗的發展成為現實。例如,在未來,發展中國家可能會使用類似Motobot的類人機器人操控拖拉機和挖掘機,屆時,還將有價格昂貴的新型自主化拖拉機和挖掘機問世。

SRI國際研究所正與智力礦業企業Enaex合作開發一種名為"Robominer"造型怪異的遠程遙控機器人。它擁有與類人機器人相似的腦袋、兩條手臂和軀幹,所不同的是它同時還有四隻輪子。

在西條浩司眼裏,Motobot是否取得了成功?"它還在路上。我們在過去三年有了很多發現,這些發現會運用到未來產品的開發中。我們的業務取得巨大成功的潛力很大,"他說。"我們的發現十分獨特,可以說沒有Motobot就不會有這些發現。我們正在積極開發Motobot 3.0。請靜候佳音。"

羅西,你的記錄保持不了多久了。

資料來源:BBC中文網

2018年2月20日 星期二

涉嫌干涉美國大選的「俄國五毛」戰術非凡

俄國斯被指利用社交媒體干涉美國總統大選

美國司法部最近起訴了13名涉嫌利用社交媒體干涉美國大選的俄羅斯公民。

美國司法調查人員說,現在他們搞清了這些俄羅斯人是經過怎樣的精心策劃和縝密運作試圖左右2016年那場令人矚目的美國大選的。

2014年,一家坐落在聖彼得堡建築中的俄羅斯互聯網研究機構已經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攻擊美國政治的火藥庫。

俄國外長反駁美方有關俄干涉美大選訴訟
美國參議員:俄羅斯"試圖劫持美國大選"


美國檢控官說,這家俄羅斯互聯網研究機構收集了一批被盜取了身份的真實美國人信息,同時大量研究了如何在社交媒體上"說話",即怎麼說,說什麼才能讓美國人"上鉤和搓火"。

據說,該俄羅斯互聯網研究機構的兩名成員親自前往美國收集情報和素材。他們走訪了美國的9個州,來了一趟實況調查之旅。

展開攻勢

回到俄羅斯後,該機構的成員開始以美國志願者的名義在網上發帖子,看看哪招能夠最有效地套牢選民?

而在美國得克薩斯的一名真志願者給他們支招說,要把"火力"集中在那些"紫色的州",即那些競爭比較激烈的州。美國檢控方說,俄國人聽取了建議。

2016年,在美國大選如火如荼之際,俄羅斯互聯網研究機構也加緊了運作。據指稱,他們擁有100多萬美元的資金。

美國稱,他們用這筆資金在社交媒體臉書(Facebook)和推特(Twitter)上買廣告。

臉書自查:俄機構大選期間發貼八萬條
英媒今日頭條:俄羅斯黑客"干預美國大選"


"希拉里·克林頓不值得黑人的選票",2016年5月的一條帖子說。

一個月之後,另一條帖子說:"特朗普是我們更好未來的唯一希望。"

美方說,俄羅斯希望能在網上製造一種分裂的氣氛,令美國政局不穩。


俄國說美國的指控簡直"荒謬"。

同時,克林姆林宮希望影響選民的投票,此外還試圖說服一些少數族裔的選民乾脆放棄投票權。

莫斯科對此指稱則強烈否認,俄國說美國的指控簡直"荒謬"。

美國的指控還說,俄羅斯互聯網研究機構控制了一個叫"Woke Blacks"的Instagram帳戶。

這個帳戶據稱曾寫道,對特朗普的炒作和仇恨誤導了人們,並迫使黑人投票給希拉里。

另外一個帖子說,我們不能兩害相權取其輕,我們還不如乾脆一個都不選。

全時運作
美國"通俄門"調查:前"國師"班農被法庭傳喚作證
FBI調查俄羅斯影響,特朗普斥"莫須有"

美國說,俄國機構輪班倒,以確保他們的帖子能夠符合美國的時區,假裝他們就是在當地的美國人發的帖子。

即使他們沒有發帖的時候,他們也不閒著。他們在學習,聽取就發帖技巧的反饋。

同時,他們不斷地跟蹤帖子的效果,成不成功,哪裏需要改進,微調,如何能達到最大效應等等。

據說,他們對美國的公共假期了如指掌,什麼時候該發什麼帖最合適等等都作過一番研究。

根據美國法院的文件,俄羅斯互聯網研究機構想方設法不留痕跡。最重要的是不能讓人看出來這些帖子是從俄國發出來的。


美國調查人員說,俄羅斯互聯網研究機構開始播撒不滿的種子

為此,他們不惜動用了幾種不同的VPN,使帖子看上去是從美國本土發出去的。

他們還被指盜用美國公民的身份,用他們的真名實姓設立PayPal賬戶。

美方的起訴說,由於俄國人的活動如此有效,一些不知情的美國商家甚至付錢給他們在其網站推銷商品廣告,而俄國人也毫不客氣地賺錢,每條促銷消息收取25至50美元的費用。

從網絡到街道

美國國會決定調查俄羅斯有否干預大選
聯邦調查局前局長將領銜俄羅斯調查


現如今,網上網下已界限難分。一旦成功在網上挑起了美國人的憤怒情緒,俄國人被指開始用假志願者Matt Skiber的名義在美國組織街道抗議和示威活動。

美國調查人員說,在其中的一個示威活動中,一個人裝扮成希拉里的模樣,身穿獄服站在囚籠中,囚籠被放在卡車平板車廂的後方。
仍在繼續

在特朗普當選後,美國調查人員說,俄羅斯互聯網研究機構開始播撒不滿的種子。他們幫助促成了紐約的兩大對立的示威活動,一個支持特朗普的示威人群以及一個反對特朗普的抗議活動。

據說,在這一過程中俄羅斯互聯網研究機構建立起一份100多名有名有姓的真實的美國人名單。

他們通過這些美國人組織了網下的各種示威活動,而這些被利用了的美國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俄國這場最大膽行動中的玩偶而已。

而且,這場活動還遠沒有結束。

資料來源:BBC中文網

2018年1月31日 星期三

機器人都能寫新聞 記者們真要失業了嗎?

機器人新聞很快將成為新常態?

機器人跟記者併肩工作,寫新聞,已經是一些媒體機構的現實。有些體育消息,如果不加作者名字,幾乎可以"以假亂真"。

"機器人新聞"- 不是關於機器人的新聞,而是機器人做的新聞 - 在人類世界普及的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像。

對於此刻正在電腦前寫稿的記者們來說,似乎飯碗受到威脅,形勢不太妙。

紐約州調查推特大V背後的"粉絲工廠"
人工智能:英、中、美上演"三國演義"
人工智能:機器人的科幻版vs現實版

 
編輯室同事

美聯社的一套電腦系統已經能夠從大量數據中篩選出新聞線索,編成新聞文稿;其中一部分混在記者寫的稿件裏一同電郵給報刊客戶,而且不少還不加潤色就被報紙採用了。

中國的新華社正在重組,以便讓人工智能更深更廣地融入編輯室工作。

《洛杉磯時報》自2014年就開始發佈根據官方數據生成的地震預警消息。《華盛頓郵報》去年宣佈將派機器人報道美國高中生足球賽。

機器人進入新聞編輯室,正值全球紙媒面臨發行量下降和廣告向線上轉移的雙重衝擊。

視頻:機器人哈里拜訪BBC廣播大廈
認識北京呆萌機器僧人"賢二"
Automated stories are becoming more prevalent, but at what cost?

在越來越多的行業,機器人都被視為人工勞動力的潛在替代,而且成本更低。一種預測說,到2030年,機器人將從人類手裏奪走8億個工作。但在新聞領域,它們能奪走的百分比有多少?

根據美聯社的試驗,目前階段機器基本上只負責在海量數據中搜索有用信息,但美國的線上線下媒體提供的內容,越來越多出自機器。

2017年,設在牛津大學的路透社新聞研究院做的一項研究發現,歐洲各地的媒體每月發表成千上萬篇機器自動生成的新聞,主要是迅速發佈公眾感興趣的數據,比如選舉結果和經濟數據。


荷蘭一家通訊社在用機器更新寫給未成年人看的新聞稿,使用的語言較簡單。

迄今為止,已經上崗的機器人"頭腦"比較簡單。當然,在機器人世界,這種狀況不會持續很久。

中國的騰訊最近亮相的一套系統可以自動寫作一篇完整的演講稿。

新聞網站Quartz的執行總編扎克·塞沃德(Zach Seward)曾用類似的系統寫了一篇在大會發言稿,據說他對文稿很滿意。

谷歌將在中國設AI中心 為亞洲首個此類項目
科學家教機器人感知疼痛並作出反應
科技巨頭捐十億美元研發利他人工智能
上海服務業迎來智能機器人

機器人,或新聞軟件,將加入這些傳統的記者工具?

但核心本領奪不走

然而,寫稿只是記者工作的一部分。機器能就特定話題做電話採訪嗎?能寫出有文採、直抵人心的報道嗎?

技術上這是可能的,可以事先把問題擬好,讓機器打電話採訪。但編輯是否願意這麼安排則是另一個問題。

不過,更靠譜的判斷是,機器人或軟件將很快成為記者們手裏的一個工具,用來搜尋新聞線索或生成內容。

這枚硬幣的另一面,是工具被濫用。

在新聞和社交媒體行業,機器被用來生成和傳播假新聞,也已經跟"機器手點讚"、「殭屍粉絲團」之類傳統利用一樣,成為一個現實而緊迫的問題。

社交媒體上已經出現這種跡象。


不過,機器有機器的特長

需要聲明,BBC目前還沒有採用機器生成的故事,但BBC的新聞實驗室正在研究讓機器承擔部分新聞採編和製作,包括聽寫採訪文稿、檢索公共數據找線索。

不過,記者的核心職責是從採集到的數據和信息中篩選、掂量、分析、權衡、組織,寫出有理有據、有血有肉、全面平衡的報道。

這是一門活技術,代代相傳到今天,經過百餘年的演化。如果說機器人最終也能掌握這門人性比重極大的技術,那也不大可能是現在。

資料來源:BBC中文網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Dyn攻擊案後 美國聚焦「物聯網」保安

Dyn公司所受攻擊規模之大數一數二。

美國域名服務器管理商Dyn遭攻擊事件引發歐美知名網站大面積癱瘓後,美國國土安全部表態要提升「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的安全保障。

國土安全部官員星期一(10月24日)稱,針對Dyn的網絡攻擊目前已有所緩和,當局尋求在未來數周內公布有關物聯網保安的「策略原則」。

上星期五(21日)發生的襲擊據信是黑客劫持網絡監控攝像頭等物聯網產物作為「肉雞」策動攻擊,導致Twitter、PayPal與Spotify等Dyn公司的知名客戶服務中斷。

兩家中國杭州企業——杭州雄邁與浙江大華——所生產的攝像頭被點名與這起攻擊有關。 兩家公司均承諾修複安全漏洞,但同時批評媒體抹黑。

杭州雄邁的一份書面聲明說:「安全問題是全人類共同的問題,既然行業龍頭企業都經歷過,那麼雄邁不害怕也經歷一次。」

「面對這次完全不真實的惡意抹黑報道,我們不會去過多解釋和狡辯,而是會首先把客戶和用戶放在第一位,專注產品和服務,以實際行動表明我們對客戶負責的態度並承擔相應社會責任。」
難以修複?

國土安全部長約翰遜表示,當局注意到上周針對Dyn的攻擊是由Mirai惡意程序執行,這種病毒專門針對網絡監控攝像頭、連線互聯網的娛樂系統等物聯網設備。

黑客透過Mirai劫持攝像頭等設備後,以此策動常見的分佈式阻斷服務攻擊(DDoS),通過給攻擊目標注入海量垃圾信息,導致該網站或服務器崩潰。
中國廠家稱顧客疏於更改預設密碼讓網絡攝像頭等難以防範黑客入侵。

約翰遜發表聲明說,襲擊發生後,華府馬上與18家主要通信服務商召開電話會議,並交由國安部旗下的國家網絡安全和通信集成中心與各大企業、執法部門和研究人員研究對策。

杭州雄邁宣佈在美國召回一些「早期」產品,但同時稱:「大部分安全問題是因為用戶不更改默認密碼產生,這點也是最容易被利用和突破的,所以我們再次提醒用戶及時更改密碼。」

浙江大華也給出相近說法,並說將為其受威脅的攝像頭與錄像機提供固件(韌體)更新和置換新型號的折扣優惠。

路透社指出,兩家公司的回應正好說明了問題的嚴重性,網絡保安專家擔心,由於廠家缺乏詳細客戶名單,許多這些設備可能永遠無法得到檢修,消費者可能永遠無法得知所持設備存在網絡安全隱患。

通訊業者Level 3的安全總監德魯說:「要是它們(廠家)接觸消費者的唯一方法是透過媒體報道,那麼我毫不感到意外。」

美國電話電報(AT&T)前任安全總監阿莫羅索對路透社說,修複這些設備將耗時甚久,他期望華府能轉而推動廠商改善軟體基建,和要求這些廠商的合作伙伴堅持質量把關。

來源:BBC中文網

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美國總統選舉論壇 第三場 2016-10-20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俄國防部:美在韓部署「薩德」系統阻礙朝鮮半島衝突解決

俄國防部:美在韓部署「薩德」系統阻礙朝鮮半島衝突解決

衛星新聞北京10月11日電 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阿納托利∙安東諾夫在第7屆香山論壇上表示,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導致緊張氣氛加劇,並阻礙朝鮮半島局勢解決。

他強調,俄不接受朝鮮在導彈與核方面的野心,並堅持要求平壤堅決履行聯合國安理會的相關決議。此外,據他稱,俄"對某些國家利用朝鮮半島局勢以加強自身在該地區軍事存在的企圖感到擔憂"。

安東諾夫表示:"華盛頓不久前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的決定導致地區緊張氣氛加劇,為整個朝鮮半島問題的解決製造額外的障礙。在韓國啓用美國反導系統明顯超出遏制‘朝鮮威脅'的任務範疇。我們毫不懷疑,美國將在盟友的支持下繼續加強其全球反導體系的亞太部分,這必然將打破亞太地區及其範圍以外的現有戰略平衡。"

安東諾夫指出,美國實施反導計劃將破壞戰略平衡,並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框架內的義務前景產生負面影響。

習近平在會晤韓國總統時表示反對美國在韓國部署反導系統
習近平在會晤韓國總統時表示反對美國在韓國部署反導系統

來源:俄羅斯新聞網

因「生活和人道需要」 中國「可能拒絕美製裁朝鮮議案」

如果有關出口是為了「民生目的」,而非為其軍備創匯,就允許朝鮮出口煤炭和鐵礦石。

據路透社消息稱,中國可能拒絕了美國提出的禁止朝鮮煤炭出口聯合國決議草案。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劉結一美國當地時間周日(11月9號)對路透社稱:「我們不能影響(朝鮮)老百姓的生活和人道需要,我們也必須呼籲各方減少緊張局勢。」

四周前,朝鮮進行了第五次核試驗後,中美開始草擬聯合國決議案制裁朝鮮。

美國提出必須解決聯合國制裁措施中的一個缺口,即朝鮮當前獲准出口煤炭,以「維持生存」。

今年3月,聯合國對朝鮮實施最嚴厲制裁措施。源於今年1月,朝鮮進行了第四次核試驗。

而制裁措施包括禁止聯合國的193個成員國從朝鮮進口煤炭和鐵礦。

但如果有關出口是為了「民生目的」,而非為其軍備創匯,就允許朝鮮出口煤炭和鐵礦石。

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鮑爾說,朝鮮事實上已經濫用聯合國制裁措施中的煤炭出口豁免。

但中方稱,禁止朝鮮煤炭出口不能影響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9月底,美國正在聯合國安理會協商,限制中國進口朝鮮煤炭和鐵礦石。

美國政府官員做證說,朝鮮主要的煤炭出口是給中國,每年為朝鮮帶來超過10億美元的收入,相當於朝鮮所有出口收入的1/3。

9月底,美國也對一家在中國丹東和朝鮮有巨大進出口業務的中國私營公司及其4名高管提出起訴。

中國丹東鴻祥實業被控的罪名包括,幫助一家在聯合國制裁名單上的朝鮮銀行開展業務;向朝鮮出口可以用於製造核武器燃料的氧化鋁及其他材料。

來源:BBC中文網

北約在英國舉行年度軍演 展示聯盟實力

總共有大約70架戰機參加此次軍事演習。

北約正舉行規模最大的一次軍事演習。演習中絕大部分的訓練內容都在蘇格蘭進行。

這個名為「聯合勇士」的軍事演習每年分別在4月和10月舉行。一年兩次的軍演動用數千官兵,以及數十艘戰艦和飛機。

在此次英國牽頭的演習中,北約首次訓練使用能在海空環境下工作的無人機。

這個首次進行的訓練科目被叫做「無人控制的勇士」,訓練場地選在英國西部眾多小島嶼。

參加演習的部隊宿營和行進地帶包括本貝丘拉島、路易斯島上的斯通納維。蘇格蘭內陸西海岸的埃伯克勞斯與洛克爾什的凱爾地區則為英國皇家海軍「無人訓練勇士」的訓練區域。

參加此次「聯合勇士」軍事演習的北約國家除英國外,還有來自挪威、瑞典、德國和美國等總共大約5700名戰鬥人員。

在蘇格蘭海岸地區參與訓練的有31艘戰艦和潛艇,以及70架戰機。這些戰機大多都從英國皇家空軍位於莫瑞的洛西茅斯基地和埃爾郡的布萊斯特威克基地起飛。

此次軍演將在10月20日結束。

來源:BBC中文網

美國總統選舉論壇 第二場 2016-10-10




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美國總統選舉論壇 第一場 2016-09-27




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

人工智能突破聲音障礙


MIT開發出一款人工智能系統,該系統可“觀看”無聲視頻並生成該視頻應該包含的聲音

人工智能已經突破了一項聲音障礙。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款人工智能系統,可以“觀看”無聲的視頻並且生成一段聲音,效果十分逼真,以至於多數觀眾無法分辨出這些聲音是否是計算機生成的。

MIT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實驗室(MIT Computer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稱,其“深度學習算法”是頭一個通過“聲音圖靈測試”的,生成的聲音能夠以假亂真。

這款視覺指示聲音系統(Visually Indicated Sounds,簡稱Vis)受到訓練,能夠對棍子擊打、刮擦或者捅一系列物體(從樹葉、水到土壤和鋼鐵)時發出的聲音進行分析。

研究人員稱,Vis的本領可以延伸至很多其他場景。例如,未來的版本可以為電影和電視生成比傳統方法(比如在鋁箔上撒鹽以模擬雨聲)更逼真的聲音效果。


該項目的負責人安德魯•歐文斯(Andrew Owens)稱,更重要的應用或許是幫助機器人理解物體的物理屬性、更好地與它們所在的環境互動。該項目將於本月晚些時候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大會(CVPR)上展出。

“機器人可以看著人行道、本能地知道水泥地是硬的而草地是軟的,因此知道如果它踩上兩種地面會發生什麽,”他說,“能夠預測聲音,是預測與世界進行物理互動的後果的重要第一步。”

該MIT團隊“訓練”Vis的方法是,向其輸入包含4.6萬種聲音的1000段視頻,這些聲音是鼓槌在不同堅實度的物體上敲打或劃過而產生的。之後,幫計算機在大量數據中找到模式的“深度學習”算法對這些聲音進行解構。

為了從無聲視頻片斷中預測一種新聲音,Vis會查看最可能與每個視頻畫面相關的音頻屬性,並把這些音頻串在一起編輯成連貫的聲音。Vis可以模擬快節奏和舒緩的微妙聲音,無論是斷斷續續拍打岩石的聲音,還是穿過常春藤時發出的細小沙沙聲。它既可以模擬擊打墊子發出的低沉砰砰聲,又可以模擬敲擊欄桿時發出的刺耳聲音。

為了測試這些聲音在人耳聽起來的逼真性,研究人員對400名觀眾進行了調查。他們觀看了兩遍視頻,其中一遍聽的是真實聲音,另一遍聽的是Vis的模擬版。他們要說出哪一次是真實的聲音。

如果Vis生成的聲音與真實的聲音無法區分,Vis版被選擇的概率應為50%。結果調查得出的概率為40%,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分數。

當聲音清晰、尖銳時——比如敲木頭或金屬的聲音——該系統的表現最差,在生成由樹葉或泥土產生的較輕柔、持續時間較長的聲音時,Vis表現最好。有時,如果棍子剛好停在目標物之前,它還會“幻想出”假的敲擊聲。

歐文斯的夢想是在沒有明確視覺線索的情況下讓Vis模擬聲音。“從微風輕撫、到筆記本電腦的嗡嗡作響,任何時候環境中都存在著許多與我們正盯著看的東西無關的聲音,”他說。

來源:FT中文網